7/12/2012

第十期:海海人生 - 人造藝世界 撰文/高千惠

大洋之舟,海上漂流的驚嘆號



海海人生,莫過於獨木舟在大洋中所迤邐出的人類遷移史,以及累積出一串海上浮沉的驚嘆號。


在亞洲當代藝術的版塊中,海洋文明和南島文明是一個被邊緣化的領域。相對於內陸文明或大河文明的頑强生命力,海洋文明的特質是自由而充滿活力。海洋文化往往包括舟筏、海船、航海的製造、海洋的神話、風俗、海洋科學、島嶼生態等。遠離歐亞美非大陸版塊的太平洋諸島的原住文化,雖與海洋的關係密切,但因為無外延的動機和擴張發展,而有歷史停滯現象。是故,屬於大洋洲的島嶼文化,常被西方主流文化當作文化和物資的採擷對象。它被視為具化外風情的蠻地,而其與自然的關係,也成為一種生命哲學態度。

顏水龍畫作「蘭嶼」
圖片提供: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曾被西方創作者家視為理想之地的大洋洲南島大溪地,因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在此南太平洋東部創作而富盛名。近代台灣藝術家顏水龍也曾至台灣原住民的山地部落工作,透過原住民的服飾、工藝、藝術帶予的創作靈感,致力於台灣工藝美術的發展。他畫的高雄港、艋舺茶樓、鹿港洋館、蘭嶼風景、日出風景、海之人─雅美族男人等主題,可視為一個南島的印象和其歷史的流轉。


以文化積累的視野回溯,人種起源和遷移路線之考證是屬於歷史意識的話語權問題,而從文化發展現實上看,大洋洲和印度洋的南島群,其近代文化均具三種歷史經驗,一為「獨木舟的飄行」,二為「渡海遷行的冒險」,三為「東印度的佔領」,也就是原住民、移民者和殖民者三種文化的交流。究竟獨木舟、渡船、商船,何者的海上漂流力量較大?從原古遷移路線和近代遷移路線的條件比較,「獨木舟的飄行」保存了原生生態;亞太陸地沿岸居民的跨海移民,透過「渡海遷行的冒險」,則提供新庶民文化。其間,南島與東南亞半島的華人移民潮,將中國東南居民的各種生活文化置入移民地,乃是一種大河文化與沿岸文化的搬遷。至於聯合東印度公司,則是西方改變大洋南島群文化生態的跨國組織。從十五世紀至十七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或「地理大發現」時期,它擾動了大洋島群在新舊世界的文化關係。

台灣邵族獨木舟,在湖面上航行。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

以台灣來說,台灣地處大陸邊緣,原住民族群的語言、血緣,與太平洋南島語族亦有深厚淵源。但就南島群的方位而言,台灣應該叫北島,而非南島。在區域意識認同上,南島語系的文化認同,會包括舟木、漁獵生活、圖騰、飾物,植物誌等。在十六世紀的明末,被葡萄牙人稱為「福爾摩沙」的台灣,也是當時「大航海時代的金銀島」之一。在當時,它因為重要的戰略與貿易位置,成為日本人、西班牙人、荷蘭人與漢人相繼覬覦的對象,來往者包括倭寇在內的海盜,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其陸續有來自各地的船隻,都曾行經或佇留在這島上。

從十六世紀末開始,除了南島的植物誌、原生自然生態,也屬南島方位的台灣歷史景觀,幾乎都與大航海時代的海權爭霸和政治爭鬥事件有關。例如台南一帶的臺江、鯤鯓、大員、熱蘭遮城,淡水的紅毛城,都是海權爭霸的見證據點。繼大航海時代之後,臺灣由戰略或貿易的國際地位,進入由鄭成功家族主導的漢人政權時代,過去歐洲人在臺的痕跡也逐漸消逝,繼起的歐式建物,則是由日據時代的殖民風貌。在藝術取材上,日據時代的許多番社起義、國民黨遷台的政治事件,一度成為台灣歷史意識的創作主題。繼前輩藝術家們對南島風情的描繪,進入後解嚴年代,台灣當代藝術家如楊茂林等,便曾以大員、熱蘭遮城、鄭成功、東印度公司為題材。而出自台南南鯤鯓廟公的洪通,也幾乎成為台灣本土藝術的另類表徵。這些都是以台灣為例,顯示南島文明是一種原生與外來的「文化物種競存」關係。

在洲際串連上,南島文明在現今專業學者定義下,含括了以大洋洲為主體,領域擴及到印度洋區,而所謂的大洋洲文明和太平洋環島的文化也有最直接的關係。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高雄市立美術館與法屬新喀裡多尼亞之棲包屋文化中心Tjibaou Cultural Centre, New Caledonia 曾有大型國際交流展,展出來自南太平洋區域十餘個島國或自治區、紐西蘭以及台灣的近八十位當代原住民藝術家作品,共計九十餘件。此展便以高更的大溪地名作之名為脈絡,提出「我們是誰?我們來自何方?我們往何處去?」三部曲主題,探討南島語系各民族對應當代世界與主流文化的藝術對話。

2008年七月,台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再推出「大洋之舟」特展。遠從紐西蘭借來珍貴文物,包括長達8公尺的、鑲嵌貝殼的所羅門群島的鰹魚獨木舟,還有3公尺高木雕女神像。這些文物,呈現南島先民勇闖大洋洲的條件。當時的100多件文物,包含大洋洲加羅林島、紐西蘭毛利族、東加王國、新幾內亞與復活節島各島嶼的船舟、船槳與貝殼、樹皮布、工藝品等。以海洋生物礦產資源作為海洋文化的創意產業,至今亦成為一種在地觀光的開發對象。

環形貝製胸飾
典藏單位:國立台灣大學

一方面以海洋文學、南島之聲作為一種南進思想,是台灣向南島文化作連結的想法;另一方面對中國東南沿岸守護女神媽祖、海龍王傳奇的尊祟,則呈現出東南沿岸華人的集體神話記憶。從泉州、馬公、澎湖到澳門,媽祖廟歷史久遠,因媽祖而產生的民間文化,對南洋群島的華人,已成為一種宗教文化的交流。

大洋川行,南島風情已不再原生。然而浪花淘盡,誰能否認,海浪傳訊的年代,比網路傳訊的年代,其實有更多的對立、冒險與傳奇。

〈作者簡介〉
高千惠
專 研現代藝術史、當代藝術思想與美學論述、策展論述與文化批評。曾客座於美國紐澤西蒙克爾州立大學,台灣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香港浸會大學、高雄師範大學跨 領域藝術研究所,並為香港亞洲文獻庫學術顧問。著有《當代文化藝術澀相》、《當代藝術思路之旅》、《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域閱讀》、《叛逆的捉 影》、《藝術,以XX之名》等十餘本書。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