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6/2012

第十一期:戲說光影-不合時宜史料 撰文/李志銘

重溫台語電影「隨片登台」的摩登時代 


追念舊時歲月總是單純得美好。

這年頭拜數位影音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之所賜,以往許許多多那些僅只殘留在童年記憶中的、有些印象彷彿微弱得被風一吹就會散去、甚至感嘆根本沒能早早出生追趕上那時代的老電影、音樂歌曲等,於今幾乎都能透過「復刻」方式重新復活:從「中影」到「電懋影業」,從「李行工作室」到「邵氏電影公司」,往往一齣港台經典名片影碟只需花費一兩百元不到,便能立即帶你宛如乘坐時光機般回到過去某個時代氛圍,並使你重新見證、回顧台灣社會過去四十年迄今的城鄉變遷和經濟成長。

遙想當年台語黑白電影盛行「隨片登台」最風靡的年代,許多當紅歌手紛紛跨入大螢幕成了電影主角,吾生也晚、未能躬逢其盛,既無緣親炙早期黑膠類比時代的大明星文夏(阿文哥)一手提攜稚氣未脫的「文夏四姊妹」巡迴全省各地載歌載舞而引來大批歌迷影迷把戲院鐵門都給擠歪了的瘋狂盛況,亦難以想見在那個沒有電視的年代歌王洪一峰如何來到觀眾面前深情款款唱著「舊情綿綿暝日,恰想也是妳」片中橋段造成小鎮的轟動,以及昔日黃梅調電影「梁祝」粉絲們引頸盼望只為一睹凌波喬裝「梁兄哥」迷人風采的癡狂景象。爾後,待我出生之日,孰料那時台語歌壇電影文化卻早在媒體環境變遷(電視逐漸普及)以及強制推行國語政策(查禁台語歌曲)之際遂已江河日下、急遽沒落。


「寶島歌王」洪一峰全盛時期的獨照
照片來源:寶島歌王洪一峰虛擬音樂博物館

此處饒富興味的是,早年許多台灣影迷之所以愛看這些電影,其實重點通常並不在於片中男女主角演技是否精湛、抑或表情、語調是否到位!最重要的,反倒是因為能夠親臨現場聽洪一峰、文夏的歌,正所謂「戲院即歌廳」、「無片不歌」!歌手在台上高聲獻唱、觀眾在台下歡聲合唱,大伙甚至坐在戲院裡一邊看電影一邊跟著唱。「我的每一首歌背後都有故事」,根據文夏說法:「〈漂浪之女〉是一位在酒家上班學生的故事,〈黃昏的故鄉〉是我離鄉打拚想家的心情。唱的時候就好像在放電影,畫面自己會跑出來」,據說有些主題歌曲受歡迎的程度,當時幾乎人人都會隨口哼上一段,這毋寧是那個年代最深刻的一種聲音記憶。

彼時為了藉此提高票房、製造話題,不少電影公司與戲院都會安排影星隨片登台。其中尤以文夏特別具備有某種強烈的個人英雄色彩,當年他自組樂團、拍偶像電影,還把許多歌曲冠上自己名字,並且聲稱他是台灣第一個實行「隨片登台」點子的表演者。但事實上,回顧過去,早在日治期間四○年代紅遍亞洲地區的歌星李香蘭即已受邀巡迴台北大世界館、新竹新世界館、台中座、嘉義座、台南宮古座、基隆座以及高雄劇場等地「隨片登台」,配合她在滿映拍的電影在放映中場做三十分鐘左右的演唱。據報導當時台北街頭處處掛起「世紀之寵兒李香蘭來臺」的廣告標語,所到之處場場爆滿,其人潮之多,不僅戲院門前擴音器的電線被群眾踢斷,就連現場維持秩序的員警佩刀也都給擠彎了。


李香蘭主演並演唱主題曲的《冤魂復仇》電影上映盛況
照片來源: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台灣視覺記憶數位博物館
一般來說,「隨片登台」乃為台灣六○年代戲院配合放送「台語齣」(台語電影)所衍生的一種慣用行銷方式,主要由製片公司出資在戲院前搭設簡易舞台,並安排片中演員或主題曲演唱者在電影開演前一小時演出,藉此製造「人氣」吸引觀眾來提升票房收入,後來又因此陸續帶動所謂「唱歌電影」(先有歌曲主題,之後再經編劇拍成電影)流行潮,有些紅牌影歌星一天之內光是大台北地區就可跑十幾場戲院,甚至有戲院經常電影放映到一半就突然中斷迎接演出者,據說當年這種表演方式在大城市以外的中小型鄉鎮戲院特別受歡迎。尤其許多偏遠鄉下地方原本以為不會有多少觀眾,卻沒想到日落之後,捲起褲管的莊稼人,十幾個人共乘一部農機車,相偕都來到了戲院看電影!

然而,儘管昔日流行大明星下鄉「隨片登台」的台語電影一度引領風騷,比如文夏甫自六〇年代初從東京返台後,每年一至兩部的電影產量,加上他帶領「文夏四姊妹」為號召,從1962年第一部開拍的「台北之夜」伊始,接連拍攝了一系列以「阿文哥」為中心的流浪故事至少十來部,堪稱街知巷聞、紅透半邊天。可一旦遭遇大時代無可抗拒的環境磨難(比如1972年台日斷交,政府明令禁播日本電影和日本歌曲,日曲台語歌也被禁唱,眼見在台灣已無發展空間的文夏被迫另覓舞台,遂與妻子文香到日本、東南亞發展),卻也隨即有如無根的浮萍頓時失去依靠,竟爾不堪保存史料根基更甚於老影人的凋零、老戲院的拆毀。回顧當年文夏數度領銜主演、過去曾經虜獲了那一代許多台灣影迷心的十一部影片,迄今僅只留下唯一一部的「再見台北」(1969年)。


「阿文哥」文夏英挺的模樣
照片來源:中國時報新聞底片之數位化--文化藝術類與影視娛樂類

惜哉!嘆哉!須知當年這些老電影的風華絕代早已遠去,如今即便世道複雜了,人心也不再單純,但所幸在這劫後餘存、遂得以「復刻」為DVD的影片「再見台北」開頭處,仍留有部分由文夏本人現身回顧解說以往諸片情節的精華片段(包括像是「高原遊俠」、「綠島之夜」、「阿文哥」、「文夏風雲兒」、「流浪天使」、「流浪劍王子」等),亦可謂不幸中的大幸!其中,特別是能夠清楚看到「流浪劍王子」這部文夏罕有的古裝劇裡扮演一名為父報仇的流浪劍俠,他雙手握持傳統中國寶劍有如東洋武士刀砍劈直刺敵人的姿態和架式,無論怎麼看似乎都擺脫不了當時日本電影裡經常以浪人武士之姿迷倒眾生的天王巨星三船敏郎的影子!


【作者簡介】
李志銘
1976年生於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具有天秤座理性的冷淡與分析傾向,對人對事缺乏諂媚的熱情,工作餘暇偏嗜在舊書攤中窺探歷史與人性,著有《半世紀舊書回味》、《裝幀時代》。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