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4/2012

第十二期:追憶似水年華 - 感覺人類學 撰文/黃哲斌


1969年及後來發生的事




1969年,阿波羅十一號登陸月球,胡士托音樂節寫下搖滾傳奇,格達費上校接掌利比亞,福山雅治與芮妮齊薇格初來人世,金龍少棒在威廉波特打出世界冠軍,黃俊雄的「雲州大儒俠」隔年在台視開播,開創電視布袋戲熱潮,至於定義網路通訊的重要協定TCP/IP,還要四年才誕生。


1969年8月2日,太平洋區冠軍金龍少棒隊凱旋歸國
照片來源: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研究所-台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

那一年,我五歲,剛上幼稚園,有了記憶,認同,自我意識。那一年,我開始進入社會系統,同學、老師、福利社阿姨這些次級團體,開始進入我的生活。

電視機也是,一台新力牌的黑白電視,有四隻圓木長腳,可拉闔的木片捲門,搬進我家客廳,成為全家最耀眼的傢俱,連同螢幕裡的神秘世界,唱歌的女生,哭泣的阿姨,兒童世界的上官亮叔叔,奇妙地介入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總是在家,趴在自家藥房的玻璃櫃上背誦九九乘法,坐在客廳矮桌旁與母親、弟弟玩跳棋,或偷偷開著電視,跟著《群星會》一邊哼唱,一邊抄寫永遠寫不完的生字練習本,一行又一行,一頁又一頁。

我甚至規定自己,當電視裡的白嘉莉或謝雷歌畢一曲,我必須寫完三行生字,或者四行。旦旦而伐之,後來,即使沒有電視,我能伏身寫完一整頁功課,同時尖聲唱完楊燕的《王昭君》全曲,一字不漏。

因此,直到上高中,考大學,我維持一面聽廣播,一面讀書寫功課的習慣。母親總說我不專心,但也不以為意。只要我「乖乖待在家裡」,只要我「不到處亂跑」,只要我「寫完功課就能看卡通,或雷鳥神機隊」,自小,我與弟弟在這些規訓中長大,在規訓中認識唐太宗、蘇東坡與鋅銅鎳鈷鐵鉻錳,對,它們就像化學元素表,彷彿是不可違逆的宇宙秩序。

所以,我與弟弟少有童年玩伴,尤其是我。

母親就是我們最重要的玩伴,教我們玩跳棋、玩象棋、玩西洋棋、玩大富翁、玩撿紅點,當門外的孩子歡樂喧嘩,以粉筆在地上畫出壘包,以拇指掌緣當作擊球點,以空心橡膠軟球充作棒球,在巷子裡玩著克難野球,我們只能窩在家裡,若不是在學校,永遠在家裡。

「外頭很髒,在街上玩容易生病」,母親總如此說。

我們對母親既敬愛又畏懼,從未懷疑,直到年紀漸長,漸漸理解世事,理解那些美好的,悲傷的,醜惡的,巨大如黑色石塊一般堅硬的社會現實,才懂得母親難以言說的謊言。

母親的謊言,背後藏著一個城市的殘酷掌紋,也藏著一個角頭街區的衰老身世。

我們長居的迪化街二段,不若南鄰大稻埕萬商雲集,千帆看盡,也不若北緣大龍峒文風鼎盛,宮牆千仞。這尷尬的迪化街二段,或以角頭名稱「四崁仔」與「草埔仔」而論,向來是勞動者、移民、浪人與賭徒的聚居處。

早起的菜販,炊粿學徒,剛散場的天九牌賭徒,打哈欠的茶室女郎,賣早餐的油飯攤車,各自營生著自己的營生,加上台北大橋下,臨時勞動的人力市場,共同構建七零年代台北橋頭的時代面貌。

就像文史作家莊永明的形容,延平北路三段、迪化街二段頭的台北橋下,曾是中南部移民進入台北的第一站。當時,台灣試圖進入工業時代,中小企業的短缺人力,板模工人,挑磚苦力,經常從橋下的廉價勞動市場中挑揀,那是台灣最早的「人力派遣」,也是藍領勞工的人事求職欄。

這些外來的勞動力,連同在地的角頭經濟,支撐了一個活絡的傳統菜市,一個由早市與夜市交替循環的攤商聚落,也支撐了我母親兼賣菸酒的小藥房。

藥房外,是粗礪,逞勇,扁鑽與小武士刀主宰的世界。早年警方的資料裡,四崁仔與芳明館、下厝庄、牛埔仔、大安庄並列,是台北最嚇人的幫派角頭。幼時夜裡,我們偶爾會聽見外頭喊殺喊砍的幹譙,腳步聲雜沓,空氣忽然驚心擾動,像是一道黑色瀑布沖刷原本寂靜的巷子,母親總是叫我與弟弟摀住耳朵,雖然我們並不害怕,只是好奇。

如今回看,母親的謊言與禁令,不過試圖以母愛撐開一個結界,一個無菌室,一道不讓我們提前目睹世界幽暗面的符籙,一個溫暖,安全,遮風擋雨的幼獸洞穴。

她確實做到了,而她也老了。我們看著母親老去,就像看著這個角頭街區衰老破敗。

1920年竣工的台北橋,百年來歷經數次改建,見證都市的興盛與破落。
攝影:張清言
尋找台灣攝影文化的歷史座標- Part 1:日治時期的營業寫真館及業餘愛好者(1895∼1945)作品蒐研暨數位典藏計畫

城市東移,加上承德路拓寬,環河北路闢為快速道路,帶走迪化街與延平北路的車潮與人潮,四崁仔的老人茶室更老了,菜市場渙散蕭條,聖公媽廟的酬神賽戲不若往年盛景,流動賭場也逐漸他遷,無人居住的荒屋頹壞,裸露著木樑土角。

而今,這裡是一曲曾經轟動,但已無人唱起的老歌,街角永遠坐著無所事事的老人,收音機AM頻道播送著雞籠山、鳳飛飛或鄧麗君。懶洋洋的巷道,偶爾走過賣冰的小販,流動麵包車,拾荒者,精神障礙的母親,緊牽著她有精神障礙的大兒子,慢慢,慢慢逛著,踱著每一個下午。

彷彿,今天還是1969年,或者彷彿,今年可能是任何一年,因為在四崁仔,歲月不再前進,也不再後退,只是漫不經心、無所事事踱著。


[作者簡介]
黃哲斌
1965 年出生,輔大大眾傳播系畢業、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歷任蘭陵劇坊演員、《影響電影雜誌》總編輯,《中國時報》記者、編輯,《中時電子報》副總編輯,《中國 時報》調查室主任記者。現為自由撰稿人,《天下》、《財訊》特約作者。推特帳號為Puppydad,臉書及Google+均為本名。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