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4/2012

叛逆‧自由─鄭南榕基金會參觀後記


撰文/林欣宜、王珮瑜、游秋玫、徐千禾

藉著參觀為紀念228公義和平運動以及519反戒嚴運動滿25之「叛逆。自由!」攝影聯展的機會,我們一行人走進位於台北市民權東路巷弄內的「鄭南榕紀念館」,這裡原來是自由時代雜誌社的舊址,現在雖已營造出柔和燈光、溫暖木質地板的博物館氣氛,但走進室內,我們仍隨即為館內保留的辦公室自焚現場一角所震懾。現場雖已不見恐怖肅殺後哀慽的氣氛,但相較於窗明几淨的攝影及文物展覽空間,辦公室現場焦黑的牆面、地板、陽台的鐵網及現場遺留的物品,喚起我們的鮮明記憶。一幅雖已明顯炭化卻還維持外形完整的匾額,就橫擺在鄭南榕生前常為方便在辦公室通霄趕稿而擺的躺椅骨架上,匾額上寫著:「爭取言論自由,維護人權尊嚴」,呼應著鄭南榕死有重於泰山之選擇;而現場一台停留在上午915分的打卡鐘,則彷彿提醒著參觀者及後生晚輩,台灣的民主、人權以及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言論自由,一路走來是如何的得來不易。

基金會保存了事件發生現場,焦黑的辦公室,透露當年追求言論自由的毅然決然。彼時,窗外是否也像這一天透著一線光亮?鐵窗外是藍天,是對自由的追求與渴望


鄭南榕生於二二八事件的那一年(1947年),父親是福建人,母親是基隆人。成長過程裡,他因為「外省」身分,而感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緊張與對立,也因此在日後提出了台灣獨立的政治主張。他認為,台灣只有走上獨立的道路,才能真正的民主化,避免第二次的二二八悲劇發生。從成功大學工學院、輔仁大學哲學系到台灣大學哲學系,鄭南榕的求學過程具有相當明確的方向感,他的大學同學錢永祥形容,他印象中的鄭南榕,是系上少數真正立志於哲學的人,因為他認為哲學是一門「明辨真偽、因果、是非,沒有曖昧矯飾,難以妥協,執著無謂的科學」[1],鄭南榕於是在哲學的殿堂裡,漸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信念與理想。

1984年3月12日,自由時代系列週刊誕生。為了突破警備總部的查禁、因應停刊限制,他到處蒐集證件,登記了十八張執照,輪番上陣,用自由時代、先鋒時代、民主時代、開拓時代等化身,一本被查禁了就再換一本,就這樣發行了五年多(五年八個月,共302期)。1988年12月,鄭南榕因為在雜誌裡刊登了許世楷的〈台灣共和國新憲法草案〉,而收到來自國民黨政府涉嫌叛亂的傳票,為了捍衛百分之一百的言論自由,鄭南榕選擇在軍警壓境的時刻,親手點燃熾熱的火焰,殉道而亡。


焚而不燬的精神

在留存的鄭南榕照片中,他姿態輕鬆,卻一臉嚴肅,像是他對
言論自由的堅持。環繞照片的,是一路走來不斷更名的《時代週刊》。


衝撞、吶喊、抗議、不合作,是撼倒威權體制的必要手段。但幾人能像鄭南榕一樣犧牲生命,只為換取大家對於「言論自由」的重視和覺醒。

他身兼多個角色,在雜誌社,他是總編輯,負責引領編輯記者群,衝鋒陷陣,報導真相;在家裡,他是妻子最信賴的先生,也是女兒眼中的慈父。但對於理想的堅持,對於真理的不妥協,讓他選擇犧牲寶貴生命,離開摯愛的親人。所謂「從容赴死難」,鄭南榕卻是在自囚的71天裡,分分秒秒面對著死亡。面對摯愛家人的眼淚和不捨,他選擇的是更大的理想,用生命為台灣爭取言論的自由與民主的空間,希望台灣終有一天擺脫如同舞女般的命運。

現在的鄭南榕基金會裡,還展示著他當初寫給女兒的信。字裡行間,滿溢對女兒的愛,也為我們揭示出鄭南榕敢於衝撞當局、果敢堅韌性格之外的另外一面向。

鄭南榕寫給女兒鄭竹梅的信 │鄭南榕基金會收藏

愛女眼中的太陽,更是台灣人的太陽。
鄭南榕摯愛的幼女竹梅,在爸爸離去之後曾寫下這樣兩首詩,
  
《生菜沙拉醬》:
生菜沙拉醬
爸爸走了以後
我心裡就像生菜沙拉醬
酸酸的是因為看不見爸爸
甜甜的是因為我很高興有一個偉大的爸爸
這就是生菜沙拉醬的感覺

《爸爸像太陽》
爸爸
爸爸像太陽一樣
如果太陽不見了
我會哭
我會叫
但還是叫不回太陽


這兩首詩收錄在1989年《台灣人權雜誌》第九期中,鄭竹梅稚幼的筆觸,平實的陳述,隱藏的卻是失去爸爸的深沉痛楚。我們應該感謝鄭家人將鄭南榕捐給了台灣,因為他的犧牲,讓台灣走向一條全然不同、通往民主的道路。

1987年鄭南榕出獄 │ 拍攝者:楊永智

記憶那個時代

鄭南榕爭取百分之百言論自由與台灣獨立的理想與主張,壯大了八○年代末蜂起的黨外運動,在其出版的302期各種不同標題的《時代週刊》中,闡發民主、人權、公理正義的理念。這些雜誌是八○年代解嚴之前台灣民眾突破政治禁錮與言論封鎖、獲得新知的重要管道,可惜的是,迄至目前為止,仍未全面完整性地針對黨外雜誌進行數位化(僅有以個人收藏為主的黨外雜誌數位化計畫)。在國家型計畫中與鄭南榕相關的資料,有一大部份收錄於國家圖書館的「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以及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99年度的公開徵選計畫「台灣人權促進會人權運動檔案及文獻之數位典藏計畫」中。前者是國家圖書館對台灣以往所出版的雜誌的數位化成果;後者則是由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進行,針對1984年成立的「台灣人權促進會」相關史料進行數位化典藏,主要收羅的是歷年的人權報告書及人權雜誌等,由於鄭南榕是台灣人權發展史中的重要人物,此計畫也收藏不少相關資料。

我們從數位典藏與基金會的資料照片裡,追尋鄭南榕的勇氣與理想,並向他致意。哲人已遠,然那一把焚燒其身軀的火, 永遠燒不盡他的精神。


[1] 引用自鄭南榕基金會網站文字:http://www.nylon.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8&Itemid=6


延伸閱讀:
慈林教育基金會典藏臺灣社運史料資料庫
臺大圖書館與慈林教育基金會於民國952006)年7月簽訂合作數位化計畫,就慈林教育基金會的「臺灣社會運動史料中心」之剪報與雜誌典藏完成影像數位化,並建置資料庫。本資料庫提供有關臺灣近60年來自戒嚴時期至解嚴之後的各種國家、政治、社會、環境、人權等方面的相關事件之報導與評論資料,呈現臺灣經歷各種社會運動、各界論辯、朝野拉鋸的歷程而蛻變為今日的臺灣的軌跡,是研究近代臺灣歷史可貴的資料。本資料庫於網路上提供各界查詢書目資料,而基於智財權之考量,數位全文僅於慈林教育基金會文教中心與臺大圖書館內提供使用。至民國972008)年該資料庫內包含近15萬筆資料,連結約40萬頁之全文影像,其中剪報資料有二萬餘筆,雜誌資料約125千筆,並將定期持續新增資料。

「台灣人權促進會」人權運動檔案及文獻之數位典藏計畫(Ⅱ)
台灣人權促進會(以下簡稱台權會)作為解嚴前所成立之重要民間人權織之一,不僅持續時間久,跨越戒嚴時期到台灣經歷自由化、民主化,成為完全自由國家之後的發展,並且長期參加推動自由化、民主化改革以及要求推廣人權理念、落實人權保障的社會政治運動,其本身資料的數位典藏及推廣,有不可忽視的歷史及人權教育的意義。有鑑於民間或在野力量的觀點與資料,能夠更全面性地呈現台灣人權發展、理解人權理念的演進歷程,台權會相關檔案數位典藏工作,以及建置資料庫,對於台灣社會、政治、歷史、法律、人權等各方面研究,實為相當珍貴的資料。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