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2011

第一期:潮流老青春-感覺人類學

烏來紀行
文/張萬康
.

小黃
  燠熱夏天的上午,從城裡驅車來到烏來山區某部落。通過觀光景點一柱白嘩嘩潺潺的瀑布,又開上一段路,遇見橫在山路中央的橫桿(像平交道那種),我表明欲拜訪何人,哨所裡的警察按下按鈕,只見橫桿上升……。


  續行兩三公里,抵達唐氏小屋。守土有責,兩隻小狗,一黃一黑吠聲中,唐步過庭院前來開門。唐六十開外,漢族人,約莫三年前自校長一職退下後,帶著幾箱東西方宗教和哲學書籍、一架古琴,隱居此間。他先是收養一隻山裡的流浪狗小黃,一年多後小黃又收養了小黑,將小黑引回家住下來。兩隻都是母的終究女人瞭解女人。
  
  就在上個月,小黃誤觸山中捕獸鋏,一個腳掌遭斷。此次造訪唐先生,一是探視小黃,與唐論談狗經。二來自是探望唐氏,算起來也快週年沒見。三來將拙作《道濟群生錄》攜來作獻書,這也是吾人生平正式出版的首部小說。問起小黃出事當天,負傷後是怎麼回家的、發現的當下是怎麼樣的一個情況,唐僅搖頭道:「太慘了……太慘了……」他沒法再去回顧那些鏡頭。

  小黃很有生命力。身為殘障狗士,牠殘而不廢,該怎麼幹活或上哪兒串,牠依然一瘸一瘸地到位。我想起曾見一本某動物協會的學習手冊,一隻街貓的兩個前肢均斷到全然不存,經醫療耐力戰後突然有一天靠兩個後腳昂然站起的畫面。對牠而言似乎無昂然不昂然可言,只是如今必須像人類那樣直立而已。小黃不再是以前的小黃,又恍然小黃依然是小黃。

水餃

包水餃  |  圖片來源:苗栗歷史老照片 | 拍攝者:陳振巖 |
拍攝於民國43年,紀錄當時外省移民在家包水餃的情形
       我提來一些家母烹飪好的食物,以便同唐氏午餐。唐說:「太客氣了!我這裡有水餃可以煮。」我笑說:「水餃是單身漢吃的啦。」意思是那是第二選擇,平時欠缺時間和廚藝去做菜才會下個餃子果腹。唐笑曰:「有這種說法嗎?」事實上的確沒這種說法,在北方餃子也是正餐,也是首選,也兼為家族聚會時聯絡感情的工具項。

北方有句話:「上車餃子下車麵。」說的是出遠門,家人以餃子健行,而當遊子歸來,奉上的是一碗熱騰騰的湯麵。
張學良年老時受訪,回憶兒時在東北,過年正月初一至十五,甚至到二月初一,大帥府裡「沒什麼(別的食物),就是吃餃子。……我家裡包餃子,包幾房子,……堆在那裡頭,誰來了那就拿餃子去煮煮吃去」,半夜來了也一樣。主因是「過年沒旁的事,就是賭錢」,吃餃子圖的是方便,餃子縱非高級也絕不失禮,好吃。



張藝謀的電影《活著》,人民公社亦藉著餃子開聯歡大會。只是他們的餃子是放在碗公裡吃,不像在台灣是放在盤子裡端上(館子和一般家庭都用盤子)。用碗公吃,確實土,當然鄉下不興講究,吃飽就是個好,好不好吃也不是在吃碗。然而在台灣,用盤子也不顯奢華,只是對餃子的一份尊重。私以為從這一點看出台灣真真是中華文化的福地。餃子在碗公裡只好雜沓堆疊一起,無法像在盤子上那樣展開態勢而呈現出美。儘管盤面上的餃子們也沒好好排隊,你卻感覺好「整齊」。

我們所在的南國台灣,麵食主要是一九四九年大遷徙從內地「進口」的,這使餃子在台灣有了一定地位;只是這裡仍以米食為主,用棒球賽打比方,餃子在台灣畢竟是「後援」,不像在北方可「先發」「中繼」「後援」全包。然而餃子身上所散發的聯歡性質,在台灣(至少在我年輕時期以前)也是一樣的,「今天來吃餃子喔!大家一起包水餃!」記得小時候母親偶爾會這樣發出吆喝,我們這些小子們為此格外雀躍。同學間也這樣玩,尤其男女聯誼時可以藉此你挨著我、我挨著你,既分工又合作,一邊有事真假忙著,一邊瞎扯淡玩鬧,包得很糟的人搞不好最出風頭。

林太乙女士的著名小書《林家次女》,第一章就寫到廈門人過年,家族的女性成員們到齊後一起烹熬肉鬆的傳統。妯娌們邊張羅邊扯屁,生動的情調套句當代流行語:「很有畫面。」家母是本省閩南人,沒聽過她談肉鬆的典故,且招呼大夥兒開工的卻是水餃;我想一來是廈門人等於閩南人但閩南人不等於是廈門人,二來我媽「外省化」,餃子對她來說更有號召力,滲透力。
  

餃子在咱們台灣,目前仍有其地位,只是道地不復當年。這自與原籍北方的外省老人、老兵們的凋零有關。他們這批開餃子館、包子店、豆漿店的老北方(尤其是老山東;外省人中山東人佔了不小比例,而山東人尤擅麵食手藝),只因一世郎作老光桿,無後,手藝斷了;或有後但無繼,子女無意繼承此一「不得不開餃子館以在異鄉謀生」的行當,下一代在生涯選項上較寬。在我們家附近,城南一隅的這裡,有一對操本省口音的夫婦開了一間三十年的豆漿店,生意長年興旺。他們的蛋餅,麵皮極富韌性,誰吃了誰說好。兩三年前的某個午夜,我在購買時曾問老闆娘:「,你們是本省人,怎麼做麵食的手藝這麼好。」那老闆娘一邊忙活一邊說:「我們先是當一個山東師傅的徒弟,他很嚴吶,我們被他操翻了。」我問老師傅下落,她表示早已故去。


七年前(二○○四年),我寫過兩首餃子詩,如下:
〈餃子〉
白麵擀和緊皺抽
    菜肉理細亂稠勾
    捻皮輕挑喜羞合
    粉白實實立韻悠
    紛紛愛愛滾水投
    翻翻可可水中兜
    三碗水湊動靜時
    粒粒瑩瑩挨清秀

〈台灣老榮民餃子歌〉
    昔人解甲館子謀
    芋哥放手餃子揉
    客途異鄉客異香
    芋伯魂遠味難留


  去年夏天拜訪唐氏時,其實吃的就是他從山下買的冷凍水餃。據說這家還算不錯了,號稱手工製造,包裝外面打上設計精美的字號。無論怎麼說,包裝再精美,看不到有人包餃子的畫面,心裡難免興歎少了什麼。那天尚有兩位部落的原住民,一對叔姪倆一道來吃。那大叔邊吃邊喝(酒),邊聊天邊唱歌,大夥兒愉快。


延伸閱讀-

  



<作者簡介>



張萬康

1967年 生於台北公館
1990年 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
1992年 陸軍野戰部隊上兵退伍;歷步兵行軍、砲兵演習、禮炮任務
1996年 居於高雄縣大社鄉旗楠公路萬金巷,一年半後北返
2006年 獲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
2011年 出版小說《道濟群生錄》、《摳我》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