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的尋覓與收藏
尋覓舊物,追溯過往
林于昉醫師擁有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博士學位,在日本留學的時後,就受到舊物、舊書吸引,開始零星蒐集。1998年回台灣開設診所之後,更時常前往跳蚤市場和舊貨店「尋寶」。週末天未亮時,他會到重新橋與福和橋這兩個最著名的「賊仔市」,或者永康街一帶的古董店,周遊逡巡。許多早鳥趕集是為了撿便宜,但林醫師尋覓的,卻是可以追溯過往的線索,「我會先注意到和自己有關的東西,可能是我小時候看過用過,或者是曾經聽長輩說過的。有的東西一看到會很有感情,那我就會買下來收藏。」
它們在等待一個被重新珍惜的機會,而林醫師就是那個尋覓者。
臺灣文物,拼湊歷史
值得一提的是,林醫師當時認識了一位很特別的古董店老闆:洪聰益。洪聰益原本是補習班的歷史老師,他和其他古董商最大的差異在於,他不只擁有文獻資料,更重要的是他整理出一個歷史的時間縱軸,搭配年表來展示這些物件。「走進他的店就像是看展覽,可以從清朝、民國、日治時代、戰後光復這樣一路看下來,有一個比較完整的主題。」比方說,名人書信裡,藏有戒嚴時期統治者的祕密裁決;民間契約,則訴說著原住民土地流失的傷痛過程;一張張的阿片特許,勾勒出威權時代官紳之間不為人知的利益交換。林醫師購藏了洪聰益所整理的整個脈絡,也逐漸起建立秋惠文庫的規模與方向。
![]() |
民國74年政府文宣 圖片:秋惠文庫提供 |
一件一件,慢慢出現
「說好聽一點,可以說是一份使命感,但其實某種程度是戀物癖!」林醫師笑著,分析起自己收藏的動機。多年來的經驗使他體會到博物館和私人收藏之間巨大的差異,兩者走向不同,來源與管道也都不同。
扛厝角的憨番 |
談到國內的博物館現況,林醫師建議官方博物館,平時就應該多花費心思擴充藏品:「不能說今天我要辦一個什麼展,我就提著菜籃,去菜市場買這個、買那個,沒有辦法這樣做的啊!」民眾走進博物館時,總會看到頗具規模的展品,殊不知這些令人大飽眼福的東西,並不是理所當然存在在那邊,而是一件一件慢慢出現的。一個齊全的主題往往來自於數十年不間斷的尋覓,時間與金錢成本之鉅,無法估量。
「你根本不知道今天會遇到什麼東西,收藏是無法預料的。」物件與收藏者之間有一條無法捉摸的紅線,緣份來的時候感受特別強烈,緣份不來的時候,感覺也特別虛淡。以秋惠文庫的鎮館之寶《番社采風圖》為例,這份文獻是乾隆時代(1744-1747)對臺灣原住民生活與風俗所做的最完整的紀錄,林醫師曾經在博物館中見過這份文獻,第一眼就被深深吸引。內心浮現收藏的渴望,也同時知道這是收藏難度中的最高級,他最初並不認為自己有機會收藏這份珍貴的文獻。但不可思議的是,某一天它竟自己找上門來。花費一番功夫,謹慎評估、諮詢、鑑定之後,林醫師終於得以收藏嚮往已久的《番社采風圖》。
「文物會找人」,寥寥數字,是林醫師為自己和藏品之間所下的最佳註解。但若收藏者缺少了主動性和敏感度,緣份再大不懂得把握,也是徒然。
展示文獻,開放空間
「很多收藏家是收了之後就把東西藏起來!但我覺得這些東西應該讓大家都能看見,才有意義。」收藏界向來有「曝光就貶值」的觀念存在,但林醫師反向思考,舉故宮翠玉白菜、羅浮宮蒙娜麗莎畫像的例子,說明這些物件正是擁有高知名度,才會擁有近乎天價的價值,所以收藏家不要害怕東西曝光,也不要排斥放上網路讓大家瀏覽,或許這樣做反而會獲得更好的回響。
另一方面,林醫師開設秋惠文庫,就是希望將這些屬於臺灣歷史的線索與社會大眾分享,歡迎大家閒暇時間來這裡喝杯咖啡,翻翻文獻,讀一讀隱藏在物件當中屬於臺灣的故事。
秋惠文庫所在地是林秋江老醫師的診所,空間有限,不到二十個座位即使天天客滿,還是虧錢,「既然這樣,我何必讓它天天客滿呢?我只是希望真的有興趣的人來到這邊,多少能有一些收穫。」林醫師每天早上都會從電腦裡挑選幾張適合當天心情的照片,放上臉書跟大家分享藏品故事,透過網路互動,也吸引了許多對臺灣歷史有興趣的民眾前來參觀。柔和的燈光,溫馨的佈置,這裡的每一面牆壁都擺滿藏品,但林醫師仍留下兩扇窗戶讓陽光得以進入室內;扛厝角的憨番、平埔族的籐盾、舉起右手的廖添丁、備受崇拜的豬八戒像,這些屬於臺灣的過往,都在45度角的陽光中,重新活了起來。
秋惠文庫 簡介:
秋惠文庫是林于昉醫師為了紀念父親林秋江、母親陳淑惠生前對臺灣這塊土地摯愛的情感,而成立的臺灣文獻資料館。2010年時在林秋江醫師的老診所裡開設「秋惠文庫 臺灣歷史文物咖啡館」,將上萬件收藏開放給社會大眾,為文明高度發展的台北市中心保留了一個屬於過往的靜謐空間。(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二段178號3樓電話:02-23515723 營業時間:11:00-21:00,週一公休。)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