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2012

專訪秋惠文庫 林于昉醫師

臺灣歷史的尋覓與收藏




採訪撰文/王珮瑜 

這是一個檔案室,在不停向前滾動的時光中駐足,曖曖含光;這也是一座咖啡館,在老診所的樓梯轉角,與擾攘市街從容錯身。五十坪不到的空間裡,存放著橫跨不同時代與政局的台灣文物,民國前、日治時期、戰後光復,能從中清楚地看到數百年來島嶼的腳印,卻數不清總共有多少件收藏。

尋覓舊物,追溯過往


林于昉醫師擁有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博士學位,在日本留學的時後,就受到舊物、舊書吸引,開始零星蒐集。1998年回台灣開設診所之後,更時常前往跳蚤市場和舊貨店「尋寶」。週末天未亮時,他會到重新橋與福和橋這兩個最著名的「賊仔市」,或者永康街一帶的古董店,周遊逡巡。許多早鳥趕集是為了撿便宜,但林醫師尋覓的,卻是可以追溯過往的線索,「我會先注意到和自己有關的東西,可能是我小時候看過用過,或者是曾經聽長輩說過的。有的東西一看到會很有感情,那我就會買下來收藏。」

無數舊物從都市不同角落、不同場所飄浪至跳蚤市場,它們大多是在各個階層的家庭裡被淘汰的用品,或者是未經主人同意就被私售而出的贓物。有些攤販專賣舊錶,有些只賣電器,還有些賣裝飾品、衣服、文具、玩具、五金,太多太多。這些文明過剩的產物按照某種意涵隱晦、目的清晰的規則被分門別類,隸屬不同老闆管轄。

它們在等待一個被重新珍惜的機會,而林醫師就是那個尋覓者。

臺灣文物,拼湊歷史

十多年前的台北,缺乏展示臺灣歷史的空間,每當林醫師的外國友人來訪時,他總是煩惱要如何讓他們認識臺灣。「故宮的東西當然很重要,但那樣的國寶和臺灣的關係是什麼?」林醫師思考之後,收藏方向有了轉變,他逐漸將重心從懷舊文物轉移到臺灣歷史文獻,書信、契約、照片、官方文件,都成為他關注的對象。

值得一提的是,林醫師當時認識了一位很特別的古董店老闆:洪聰益。洪聰益原本是補習班的歷史老師,他和其他古董商最大的差異在於,他不只擁有文獻資料,更重要的是他整理出一個歷史的時間縱軸,搭配年表來展示這些物件。「走進他的店就像是看展覽,可以從清朝、民國、日治時代、戰後光復這樣一路看下來,有一個比較完整的主題。」比方說,名人書信裡,藏有戒嚴時期統治者的祕密裁決;民間契約,則訴說著原住民土地流失的傷痛過程;一張張的阿片特許,勾勒出威權時代官紳之間不為人知的利益交換。林醫師購藏了洪聰益所整理的整個脈絡,也逐漸起建立秋惠文庫的規模與方向。

民國74年政府文宣
圖片:秋惠文庫提供
林醫師和我們分享了一份特別的收藏:戒嚴時期國民黨產業黨部的會議記錄。記錄中提到當時某公司中有位員工因信仰一貫道而被解雇,密告者因此獲得六百元獎金。這件事情沒什麼人注意,被解雇的員工也沒有坐牢,現在即使翻案,家屬可能得不到什麼國賠。但若從當事人的角度去思考,「被公司解雇」對這個家庭應該是非常大的困擾,甚至可能是當事人終其一生難以抹滅的挫折。這樣的文件有許多重要人士的簽名,看在林醫師眼裡,它不是收藏品,而是一份資料,是瞭解臺灣發展歷程的重要參考。


一件一件,慢慢出現

「說好聽一點,可以說是一份使命感,但其實某種程度是戀物癖!」林醫師笑著,分析起自己收藏的動機。多年來的經驗使他體會到博物館和私人收藏之間巨大的差異,兩者走向不同,來源與管道也都不同。

扛厝角的憨番
「博物館裡有許多物件是百姓捐贈的,質量不見得有代表性。以前只要拆眷村、修官邸,一定會有文物出現,像海報、古文書這一類,早期都是民間收的。」隨著政府都市更新慢慢出土的文獻資料,在政府慢半拍、反應不及的情況下,通常落入擁有敏銳嗅覺的私人收藏家手中。而官方博物館總是在要辦展覽的時候,才開始搜尋文物,填補館藏的不足。

談到國內的博物館現況,林醫師建議官方博物館,平時就應該多花費心思擴充藏品:「不能說今天我要辦一個什麼展,我就提著菜籃,去菜市場買這個、買那個,沒有辦法這樣做的啊!」民眾走進博物館時,總會看到頗具規模的展品,殊不知這些令人大飽眼福的東西,並不是理所當然存在在那邊,而是一件一件慢慢出現的。一個齊全的主題往往來自於數十年不間斷的尋覓,時間與金錢成本之鉅,無法估量。

「你根本不知道今天會遇到什麼東西,收藏是無法預料的。」物件與收藏者之間有一條無法捉摸的紅線,緣份來的時候感受特別強烈,緣份不來的時候,感覺也特別虛淡。以秋惠文庫的鎮館之寶《番社采風圖》為例,這份文獻是乾隆時代(1744-1747)對臺灣原住民生活與風俗所做的最完整的紀錄,林醫師曾經在博物館中見過這份文獻,第一眼就被深深吸引。內心浮現收藏的渴望,也同時知道這是收藏難度中的最高級,他最初並不認為自己有機會收藏這份珍貴的文獻。但不可思議的是,某一天它竟自己找上門來。花費一番功夫,謹慎評估、諮詢、鑑定之後,林醫師終於得以收藏嚮往已久的《番社采風圖》。

「文物會找人」,寥寥數字,是林醫師為自己和藏品之間所下的最佳註解。但若收藏者缺少了主動性和敏感度,緣份再大不懂得把握,也是徒然。

展示文獻,開放空間

「很多收藏家是收了之後就把東西藏起來!但我覺得這些東西應該讓大家都能看見,才有意義。」收藏界向來有「曝光就貶值」的觀念存在,但林醫師反向思考,舉故宮翠玉白菜、羅浮宮蒙娜麗莎畫像的例子,說明這些物件正是擁有高知名度,才會擁有近乎天價的價值,所以收藏家不要害怕東西曝光,也不要排斥放上網路讓大家瀏覽,或許這樣做反而會獲得更好的回響。

另一方面,林醫師開設秋惠文庫,就是希望將這些屬於臺灣歷史的線索與社會大眾分享,歡迎大家閒暇時間來這裡喝杯咖啡,翻翻文獻,讀一讀隱藏在物件當中屬於臺灣的故事。

秋惠文庫所在地是林秋江老醫師的診所,空間有限,不到二十個座位即使天天客滿,還是虧錢,「既然這樣,我何必讓它天天客滿呢?我只是希望真的有興趣的人來到這邊,多少能有一些收穫。」林醫師每天早上都會從電腦裡挑選幾張適合當天心情的照片,放上臉書跟大家分享藏品故事,透過網路互動,也吸引了許多對臺灣歷史有興趣的民眾前來參觀。柔和的燈光,溫馨的佈置,這裡的每一面牆壁都擺滿藏品,但林醫師仍留下兩扇窗戶讓陽光得以進入室內;扛厝角的憨番、平埔族的籐盾、舉起右手的廖添丁、備受崇拜的豬八戒像,這些屬於臺灣的過往,都在45度角的陽光中,重新活了起來。


秋惠文庫 簡介:
秋惠文庫是林于昉醫師為了紀念父親林秋江、母親陳淑惠生前對臺灣這塊土地摯愛的情感,而成立的臺灣文獻資料館。2010年時在林秋江醫師的老診所裡開設「秋惠文庫 臺灣歷史文物咖啡館」,將上萬件收藏開放給社會大眾,為文明高度發展的台北市中心保留了一個屬於過往的靜謐空間。(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二段178號3樓電話:02-23515723 營業時間:11:00-21:00,週一公休。)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