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2011

農麗大錦逢一郎專訪

那天很熱(2011年7月24日),視線因為汗水和熱氣變得模糊,本來在工作室的訪談突然改到工作室附近的大天后宮。在訪談之前並不了解為什麼要改在大天后宮做訪談。那裡人、車聲嘈雜,甚至連坐的地方都沒有。大家到齊之後,在宮裡轉了一圈,後來決定在一家冰飲店的小巷口,拉了幾張板凳就開始了。





在訪談中討論了很多關於傳統文化以及潮流,在一個消費的世界,如何實踐創作者的理念;關於傳統文化的挖掘保存、創新與傳達,以及農麗的初衷,關於這塊土地以及這土地上,混合著人、事、物、境最實在的創作故事。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以下簡稱數典:當初決定轉換工作跑道的原因?以及創立農麗的初衷是什麼呢?

農麗大錦逢一郎以下簡稱大錦:我原本從事廣告行銷工作,做了非常久,約將近10年。做廣告和行銷久了會發現一件事,我們投入大量行銷與創意,去販售的東西是自己不怎麼相信的東西。如鼓勵無意義的消費,或是鼓勵吃不健康的油炸食物,可以還要講的很快樂。這些事其實都是違背良善的本心應該要做的事。所以做了這麼久會質疑自己到底在做些什麼事?投入這麼多時間在工作創意上,發覺這不是我應該走的方向。在32歲時就覺得,在未來的工作職場或自己的生涯,應該做一件自己相信的事情,自己覺得這件事是良善的,如果我的創作對大家來說是有益無害的,我願意去做這樣的工作。所以才決定要創立一個品牌,這個品牌以臺灣的土地為基底,去陳述豐富或是良善的事情。

數典:我們知道每件農麗的創作都是經過謹慎細緻的考察。通常你的研究考察會經過哪些步驟?有哪些史料,是你創作作品時會參考到的?

大錦:在創立品牌之前有想過很多方式,因之前是媒體人也是廣告人,所以也觀察媒體跟時事。發現臺灣目前太過所謂的流行氾濫或是娛樂氾濫的情況,青少年失去瞭解臺灣的本性。可能會被日本文化影響,或被電視上很多胡鬧吵鬧的東西影響,就不願意去深究臺灣很多很好的東西,可以拿來作為生活素材,創作元素。一味的惡搞、胡鬧、KUSO,就覺得這樣爆紅就是他們的生存方式,但這其實對下一代是不對的。所以我才會回過頭去看臺灣到底有什麼東西,就在我們常民的四周,這些東西都可以變成我們新的素材,他們也有臺灣文化、土地等源遠流長的歷史。比較深厚的脈絡,和深厚的沈澱,都可以把他挖掘出來。

數典:農麗為什麼要叫農麗?

大錦:這其實就是從土地出發的意思。因為我一直是都市人,在台北出生,一直都在台北工作。其實我接受的臺灣都是都市的臺灣,但臺灣八成以上都不是都市的臺灣,如農村的臺灣。這是都市人比較不能瞭解,沒接觸的部分。所以我就決定遠離所謂都市的臺灣,到真正其他臺灣的地方。當時就做了臺灣很多環島與考察 山區,騎腳踏車環島,到山區、部落、鄉下、農村等,去發現我們本來就應該有的本質。



數典:例如環島,這是本來就決定要做的事,或是慢慢的生成這想法。

大錦:在有農麗這個構想(種子)在心裡醞釀的時候,就去做這件事。後來才發現要創一個品牌從這裡出發,從看到真正大的臺灣出發,從土地精神、傳統農村出發。這期間經過宜蘭平原、嘉南平原,也到台南後壁很多次,會發現從土地出發的東西是單純的,是純樸的。裡面有很多很好的價值信仰,都一直影響著臺灣人, 如敬(祭)天惜地的思想,在傳統鄉間都會拜神農大地,拜天祭地。對老天爺很尊重,因此不會去破壞大自然。衍生後來的廟宇文化,農村閒暇之餘,除廟宇外,還會有廟會活動,而臺灣很有特色的東西都透過農村延伸出來,環環相扣,就會有很豐富的文化題材出來,如廟宇石刻等。

數:農麗創作的第一作品?

大錦:作品多為同時創作,一開始的天團,就是以關公、關平、周昌的傳統繪形象, 還有一個是順風耳,這兩個是最早的作品。其中一個系列是在考察廟宇的過程中,發現一件事,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西洋美術教育,色系都是西洋美術 12色相,知道印象派與普普藝術,這些西畫的畫家我們可能都耳熟能詳。但臺灣畫門神的老師很少受西方的美術教育,他們自有一套自己的色彩觀念,自己有一套自己的筆法,他的筆法可能是延伸自吳道子87卷神仙圖,一直傳下來。這個在西方的美術系統裡是不曾提到的,可是我們都是學西方的美術系統,所以我們可能對莫內瞭若指掌,但對一脈相傳民俗繪畫,傳統或口語相傳等臺灣人的繪畫特色,不曾瞭解探討。如陳家壽彝畫室(府城另有潘家,鹿港也有老師傅)。我覺得這種傳統繪的方式是應該告訴現在年輕人。

這也是一種繪畫的方式,只是我們不曾去瞭解他。甚至古代的色彩觀(紅水黑大扮),屬口語相傳的色彩觀念。透過這樣的方式,創作第一件天團亂耳。筆法和精神都是依循老師傅的方式(白描筆繪再上色)去做。再加入一些年輕人喜歡的潮流語彙,加入搖滾、音樂,音樂為全世界共通語言,加入音樂要與國外溝通無須透過文字就能明瞭。





數典:創作時會參考哪方面的資料?

大錦:品牌作圖會參考許多面向。如順風耳,在畫順風耳時,第一決定是造型,因為有很多造型,像文官造型、金剛法王全身肌肉造型等。在創作前做了全臺灣的天后宮考察順風耳的造型,希望取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最後取材台南大天后宮順風耳造型,因為他順風耳的泥塑在100年前就塑造出來,算是很早代表性的泥塑。後來與DJ結合,是有經過考據,我們讀了很多順風耳的資料,其中一個是封神演義前身:武王伐紂平話。裡頭描述的順風耳是一位音樂家,即春秋的師曠,如中國所稱之樂聖,孔子曾講述其做出靡靡之音的人物。由此可知順風耳是玩音樂的人,也懂音律,其造型又一隻手指耳朵,這與現今DJ在接歌時造型相似(一隻手放在耳朵旁,一隻手刷碟),感覺這之間人的個性是有相連性的,因此做這樣的結合。

我們在做每個東西都是廣泛的,針對某一個主題出來,就到處串門子,廣泛的參考。例如另一個作品是櫻花鉤吻鮭,在做的時後就研究了櫻花鉤吻鮭所有生態資料,包括為何會從冰河時期遺留下來變成陸封性迴游的鮭魚,身上的斑點、脂鰭、生活形態方式,還有生態對牠的影響。所以我們都是找出一個點,綜觀臺灣的東西,用文史考察的方式找素材。如媽祖出巡時就會到所有的媽祖廟去串門子。

數典:是否可以與我們分享一下花最多功夫考究的是哪些作品?過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

大錦:其實沒有一件作品很輕鬆的。因為我們希望我們每件作品都是對社會負責任,也許廟方都沒有我們清楚,例如有一件作品衣服是七爺八爺,全部的城隍廟都去過,七爺八爺是城隍爺周邊的步將。同時也考察了造型,如霞海城隍廟、新竹城隍廟,除此之外,我們也研究在路上走的七爺八爺,那是另一個面向的表現,也去紀錄這樣的過程。

數典:考察時通常會用什麼方式紀錄?

大錦:通常對一個題材有興趣時,會先將文史資料讀過,讀完之後才看得出細節。第一會特別去看一些地方,第二是在路上有看到相關的就會停留下來,如觀察路上廟會、七爺八爺打頭陣等,就會拍照錄影,隨時記下。做農麗很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從土地出發的創作,素材會源源不絕,且會隨時跑來找你。與一班潮流創作者苦思於自己不知怎麼出發,我反而覺得東西真的好多,我怎麼畫都畫不完。

但每件東西都要做功課,如最近做的作品,與台北藝術節:洪通計畫合作的,另一個跨界的合作。洪通計畫是民國70年代素人畫家洪通,有素人塗鴉的巨人之稱。除瞭解洪通的畫作外,更深入北門區,從他第一次展出的地方(南鯤身代天府),以及北門區台17線生活周遭的環境。以他的塗鴉精神,再去介紹北門區當地的特色(歌仔戲表演),有別於其他城鎮的特色,這些對洪通的背景要很忠實,不能隨便加一個跟洪通生活背景沒有關係的東西。

數典:剛剛有提到,素材會來找你。那這麼多素材中,有哪些歷史/老東西對你來說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或感覺嗎?什麼是你挑選創作素材的基準或是較容易觸動你的素材?

大錦:我偏好的通常是常被忽略、遺忘的東西,如傳統繪的白描技法。常常看到但也常被忽略的東西,大家遺忘的素材。例如我們有創作一件有關於客家素材主題:硬頸,大家在討論客家素材的時候,一開始針對臺灣花布,後來有油桐花、藍衫,而這些素材大多屬中性偏女性的形象,包括藍衫也都是女生穿的。我們就會想,客家的男性應該要有什麼樣的精神,所以才覺得硬頸應該屬客家男性的精神。這個素材還沒有在市場上被討論過,也沒有人關心客家男性應該有的面向是什麼,我身為一個有客家血統的男生,應該要找到我自己代表的面向是什麼。因為這些大家忽略的素材,我去研究了客家的文史。我關心的其實都在我生活的周遭,我喜歡用不同觀點重新詮釋稀鬆平常的事物。




數典:農麗在台製電影雞排英雄裡非常顯眼,這項合作是怎麼開始的?未來還有其他跨界結合的規劃嗎?

大錦:其實我們這品牌很奇特,跟臺灣電影非常有緣。就像魏導的第一部海角七號,當大家都不注意他的時候,我們就是鄰居,因為我們在野台開唱的時候,他是我們對面的攤位,當時沒有人認識魏德聖,沒有人知道海角七號。因為彼此友情的關係,雖然沒有合作,但有交換禮物,他們很喜歡我們的衣服。我們經理剛好是台藝電影系的,所以我們對電影一直都很關注,對於台灣電影,台片的新浪潮都很關注。電影的造型師也很認同我們衣服的特色,雞排英雄不是我們第一次跟台片的合作,其實在上一部片當愛來的時候就已經有合作。不只是電影,包括之前有公視的偶像劇也有。我們會看過劇本,劇本傳達是良善的,也有一些腳本是觸及社會黑暗面的部分,就比較不會出借我們的衣服。我們沒有主動出擊過,大多是對我們有興趣的人主動與我們聯絡,尋求我們贊助服飾,雞排英雄也是這樣。

數典:剛剛提到與台北藝術節:洪通計畫合作,是如何開始的?

大錦:台北藝術節以往致贈給貴賓的禮物,或是致贈給購買套票的禮物,之前比較隨意,會尋求比較高價的單品,可能是高級的化妝品組。今年剛好有洪通計畫,主要是要向臺灣被遺忘的大師致敬,也做了一個洪通計畫的偶戲,也與青少年塗鴉做合作,透過偶戲、塗鴉來向大師致敬。主辦單位覺得應該要用一個比較具有臺灣精神的東西,所以就決定來找我們合作。只是他們也沒想到我們會做的這麼用力,因為原本只是尋求商品上的合作而已,因為我們得知這消息之後覺得,既然要向大師致敬,就應該為洪通來量身訂做,為了這個我們也花了一個月的時間。除了有洪通的T-shirt外,10月份在2011臺北世界設計大會有個「董陽孜X亞洲海報設計暨文創跨界創作展」,大會邀請了約40個使用漢字的國家,如臺灣、日本、中國、香港、韓國這幾個國家的大師,我們很榮幸也受邀,將以董陽孜的書法為首進行海報設計創作。

未來的合作,我們將朝向比較大型的佈展,像上一次我們在嘉義文化園區也做了一個傳統與現代跨界服飾的服飾展,叫做「衣鞋戀-傳統時尚新銳聯展」。另一個合作的展出是在南投舉辦的「2011輕透亮白‧輕盈工藝特展」,就是另外一個面向,即未來我們想走的方向,就是尋找與臺灣不同的匠師合作,包括做紙扇、竹器。這個合作我們找了台南著名的燈籠廠,叫義美燈籠廠,他們做了一甲子,還是很多人不認識他們,但台南的廟方都很知道他們。我們與他們合作,未來想要開發潮流燈籠。

我們希望把臺灣的老匠士都找出來,讓大家知道這些傳統工藝的精神。他們其實在市井裡有很好的工法與技法,但年輕人不一定會接受。透過潮流化的方式,把他們的技法全新詮釋過。原則上未更動老師傅的技法,如做燈籠的方式沒有改變,只是在上面的圖樣跟表現的方式,以及讓燈籠可以放置在更多的地方,整個傳統技法就活化了。其實我們沒有改變老師傅的生活,只是透過我們的創作,老師傅的東西就可以放在更多的地方。


訪談中插曲不斷。一下關公過生日來串門子放鞕炮,一下又燒起金紙。鄉親穿來走去,完全無視正在拍攝的相機和我們這幾個狀似認真討論的人。正午,農麗及其工作人員都滿頭大汗卻面不改色,想必這與所有的田野調查比起來根本不算什麼。後來火紅的牆邊襯著農麗的作品,像是永不退燒的熱情。那個小巷道的「硬頸」照,也沈默道出一位創作者對這塊土地的堅持。

農麗,台灣品牌。創辦人大錦,從台北落根台南,在無數個田野調查中認識、體驗台灣的傳統文化。在利益導向的商業叢林裡,堅持台灣傳統文化的保存及傳播,堅持最精確的考究與創作。幾乎不打烊的工作室,正用一件件細細雕琢的T恤翻出藏在古老角落的色彩,舖向每一個正在甦醒的身體。

延伸閱讀:
農麗:http://www.nong-li.com/
農麗 FB : https://www.facebook.com/nongli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