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2012

第八期:反動進行式-感覺人類學 撰文/黃哲斌

那些討厭的記憶




有些記憶,不是愉快的,不是刻意記住的,但往往,深烙腦海揮之不去。

我年幼時,祖父已逾七旬,世居大稻埕的他,每每夜裡喝了酒,就把我拉到一旁,歷歷描繪他目睹二二八事起,血染溝渠的怵目慘狀,還有他如何驚險逃過憲兵的濫捕,否則,已是冤骨一具。


1997年2月24日北美館「二二八美展」(228美展)。(鄧惠恩攝)
圖片來源:《中國時報》新聞底片之數位化
我更忘不了,每回父母聽見祖父的控訴,總是急急忙忙,趕來將我拉開,囑咐我千萬別到處亂講,那當下,他們臉上驚恐的表情,彷若抄家大禍將臨。

值得一提的是,等我上了小學二、三年級,祖父意識到我已懂事,就絕口不再提那些悲慘故事。

再往後推一些,1978年,我就讀北縣一所私立初中「格致」,我的成績穩定在全班倒數前十名,每天帶兩個便當,一早六點開始早自習,晚上八九點放學,每天總要挨幾次棍子。最大娛樂是下課時,跟著一群同學到樓梯底下,對著高中部女生「打飛機」,還有在上課時偷偷傳閱禁書,柏楊及李敖。

當時懵懵懂懂,只覺得「柏老」的文章有趣得緊,偶爾在作文或周記裡引述,會被班導打回票,註記「開卷有益,但不要看不良書刊」。還有,初中有位滿臉憂鬱的物理老師,會一邊揍我們,一邊嘆氣。曾經幾次,他在課堂提到二二八,然後更重嘆一口氣,說「我不能再講了,你們以後長大就會知道。」

這些瑣事,是我對二二八的最初印象之一。我發現,原來大人是有秘密的,即便原本興致不高,因為是秘密,彷彿是進入成人世界的門票,所以大大提升我們的好奇心,柏楊夾雜在種種A書之間,成為地下讀書會的熱門書目。

下課時,一群同學圍著,我講述著祖父酒後的故事,據說死了多少人多少人,路旁溝汌如何血流漂杵,為了加強戲劇性,不免誇大情節,憲警的步槍,暗夜的逃亡,怨靈的反撲,彷彿我在講一個司馬中原鬼故事。

有幾個同學不信,笑我吹牛,大夥正吵鬧不可開交,一位成績名列前茅的邱姓同學,忽然插進話,證實這些故事的真實性,因為他也聽聞家人提過。有了第二證人,大家似乎都信了。幾個初解世事的愣小孩,還不知道,自己差點闖下禍端。

1985年,重考兩次,終於考上大學,當時讀了一些書,聽了更多事,已經懂得政治的厲害,以及歷史課本未曾講述的陰影角落,我們口耳相傳,在公館尋覓魯迅老舍,或張玉法

剪報04二二八事件-台灣紛擾繼續蔓延 基隆台北又起騷動兩地政府機關遭受攻擊 台北澈夜槍聲全市宣告戒嚴
圖片來源: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那還是戒嚴年代,還是大學生辦地下刊物要躲教官的時節。那也是民間怒氣開始大量釋放的年代,學生們翹課,擠在黨外的場子聽演講,夜裡落著雨,空氣裡卻有種振動,彷彿我們將參與一樁歷史,一項偉大的共謀;回到校園,躲著軍訓課抓人入黨的召喚,暗地裡,我們為校園裡的「小組長」取了綽號,叫作「黨棍」。

那年代,無比激憤,無比浪漫,無比天真。我們在校門口偷偷發傳單,或因校刊的一幅漫畫、一則標題,不斷被叫進「學生輔導處」。我們一方面參加「跨校聯誼」,荷爾蒙高漲地尋找初戀;另方面偷偷參與「跨校串連」,一種不被允許不被祝福不被張揚的學生團體,孩子們尋著了依附認同的夢土,懷抱著某種實踐的可能,寓含一種入列出征的榮光,包括我們熟悉的學運世代。

1989,大四那年,六月初,即將畢業的我,在一家名為「太陽系」的MTV工作,店門口有一整面電視牆,一有空,我就跑到電視牆前,看著遙遠的靜坐學生,看著他們年輕的血液沸騰,與我們血管中的竟無兩樣;我看著惡夜槍響,看著坦克車開進天安門,看著學生四處奔逃,我在電視牆前淚流滿面,不敢轉身,因為身後是快樂的、排隊挑看好萊塢喜劇片的年輕戀人。

隔年三月,我是中華民國陸軍裝甲部隊的二等兵,斷斷續續聽聞中正紀念堂前,大學生靜坐抗議,九個人,兩百人,五千人,其中不乏我認識的名字,我焦慮地打探、閱讀他們的訊息,卻無計可施。但我知道,這會是歷史上一株奇花異果,只是我還不知道,這株花名是野百合


 敢動年代-野百合學運 (1990) | 蔡文祥
圖片來源:數位島嶼
時序進入九○年代,我進入報社,身分變成一名觀察者,紀錄者。

八○年代的激越憤怒,延續到下一個十年。台中反拜耳、七股濱南案、仁武焚化廠、王功反東麗……全台不斷出現環境議題的地方抗爭,半世紀重商主義的失衡鐘擺,壓力鍋瞬間爆發。但在台北街頭,除了九二年廢除刑法一百條、九六年反核四等幾次,過去的血、警棍、鎮暴盾牌與鐵釘木棒,大致稍事和緩。他們靜坐,他們抗議,他們偶爾曳垮立法院的鐵門,但與警方逐漸摸索出一套應對進退的潛規則。

彷彿某種巧合,2000年,我轉至新聞網站任職,目睹抗議憤怒的熱血青春,大量轉入網路世界,樂生保留運動、三鶯部落反拆遷、苗栗大埔事件、反美麗灣運動、反國光石化、士林王家反迫遷,我們無比艱難試算著「反動進行式」,在反對中學習,在反對中成長,在反對中世故,在反對中老去。

那些屬於反對者的,敢說或不敢說的討厭記憶,成為我中年歲月最珍貴的收藏之一。

<作者簡介> 
黃哲斌
1965 年出生,輔大大眾傳播系畢業、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歷任蘭陵劇坊演員、《影響電影雜誌》總編輯,《中國時報》記者、編輯,《中時電子報》副總編輯,《中國 時報》調查室主任記者。現為自由撰稿人,《天下》、《財訊》特約作者。推特帳號為Puppydad,臉書及Google+均為本名。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