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2012

第十一期:戲說光影 - 人造藝世界 撰文/高千惠

螢光與金光下的三民治




地區文化承傳有「三民主義」,也就是民族性、民俗性、民間性共治下的「三民治」。此「文化三民治」,必須要有「吾黨所宗」的保存精神,才能在代代相傳中,有「一心一德」的集體認同架構。此「三民治」的精神內容,往往以神話、宗教、歷史、民間傳說為托體,透過文學、圖書、戲曲、表演等形式,變成具文化基因或文化表徵的社會活動,成為各地文化既正經又八擺的承傳元素。


在當代,被改編或改寫的傳說與戲劇,常用選擇性的角度或顛覆的手法,出現建構、解構、重組與碎化歷史光影的過程。從戲曲、戲劇內容和元素的不同年代使用,我們看到歷史文本和文學文本的理想典型被加料或轉換,以至封閉的文化春捲或文化包子,最後變成開放的文化三明治。

從文本到次文本,許多「理想典型」Ideaux ,會隨時代而浮沉。以影視世界的流轉為例,1970年代的電影強調忠孝節義,古装劇和民國劇都很強調這份價值,如〈秋決〉、〈揚子江風雲〉、〈緹縈〉等,皆具這種民族群體認同的精神。1980年代的八點檔瓊瑶小說改編的愛情劇,是軟化解嚴前的一種精神起雲劑,它們讓群眾在街頭運動和社政張力的氛圍下,每晚有了虛擬的忠貞、復仇、大團圓的期待時段。至2007年,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由李安導演的電影〈色,戒〉,其實也兼融了〈秋決〉的江洋氣和舊制精神、〈揚子江風雲〉的情報情節、〈緹縈〉的柔性抗强因素,加上民國風的學生式戀情。但世情改變,整部戲最顛覆民族性的,便是其間還多了小野洋子和約翰藍儂式的「8」字性愛影像表現,以及對上述那些民族價值觀的開放質疑。


電影〈秋決〉的故事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人生如戲,現實如影。民俗藝術加上民族精神的布袋戲,也有其閃爍的光影歲月。1970年代,由黃俊雄領導的劇團所創造《雲州大儒俠》,曾是台灣1940至1960年代出生者的共有童年歷史。《雲州大儒俠》,乃改編自清代章回小說「野叟曝言」。因「野叟曝言」中的人物名字多為日治時代的大和稱呼,黃海岱便將小說情節和人物漢化加台化,產生史豔文、苦海女神龍、劉三、怪老子、哈買二齒、藏鏡人、秦假仙等。虛擬歷史劇發生現實投射,1974年6月文化工作委員會以「影響農工作息」為由,下令審核此與當時推行國語運動有衝突的台語布袋戲,最後導致停播。

黃海岱看自己的攝影展
1998,陳建仲攝影,中國時報

藝術看政治吃飯。1994年,李天祿的布袋戲文件影錄〈把傳統留下來〉榮獲第31屆金馬獎最佳紀實報導獎的紀錄片。1988年,改良式的「霹靂金光」布袋戲便用金光雷射把傳統包装起來了。霹靂系列乃由黃強華職司編劇、黃文擇統籌口白,從1988年到2012年「霹靂戰元史之天競鏖鋒」,已播出上千集。其故事也是以儒俠為典範,男主角素還貞繼史豔文之後,成為民族男子的理想典型。依民間盛行的形容,他溫文儒雅、器宇軒昂、受好運動,所以武學高深、足智多謀、謙虛有禮,常會謝謝指教。他也有同理心,能苦民之所苦,有勇有謀,又能無我無為,懂得忍辱負重,不貪不瀆,不會亂興官司訴訟,當然更不會為了個人形象而推諉責任。這樣的領導人物若出來競選什麼或被指派什麼,紅藍綠各黨派,豈不摔斷牙,淤青成一片?無影射對象,素還貞在霹靂世界,從2001年到2011年,連續11年皆榮獲霹靂寶島人氣第一,沒有造成全民大悶鍋,或降到人氣十幾趴,真是霹靂國的精神偶像。

當代傳奇劇場「奧瑞斯堤亞」
1995年,陳建仲攝影,中國時報提供
屬於歷史既有傳說的民間人物素材之使用,可以「當代傳奇劇場」和「明華園」兩種劇場演出為代表與對照。吳興國的「當代傳奇劇場」多融合舞台劇及京劇,這些原屬於民間戲曲的作品,因藝術性和東西經典素材的交相使用,使其具有多元性與國際感。歌仔戲劇團明華園卻以野台戲路線走進國際。明華園受重視的戲劇內容,也多屬民間故事。在現代化和當代性的選擇上,明華園的演出追求時尚性,為劇情而設計的手法,包括快速換景、吊鋼絲、空中飛人等。為了現代感,口白也會出現一些現代用語,以貼近觀眾生活。

在台灣的展演藝術,無出於《封神榜》、《西遊記》的神怪、《三國演義》的英雄豪傑事迹、《白蛇傳》之類的異類或另類愛情故事。這些民間文學材料被翻新演出,形式逐漸大於內容,逐漸以展演性、娛樂性取代原有的故事意義。從影射到雷射,在以聲光加交取勝下,神怪和刀光劍影的內容,自然最受歡迎。

至於民間宗教和民俗活動的合體,可以台灣「藝陣文化」為代表。台灣藝陣文化包括了漢文化和南方文化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它的許多形象來自民間信仰中的人物。宗教陣頭最有名的「八家將」,其原型來自民間的陰間審判故事。武術陣頭的「宋江陣」,顧名思義,其源來自《水滸傳》,乃與108條好漢有關。至於民俗活動加上次文化的「電音三太子」,其原形是臺灣傳統藝陣的「大仙尪仔」大頭神 ,但「三太子」之典故則來自《封神榜》的神話傳說人物,有騎風火輪造型的哪叱三太子。當代「電音三太子」之表現,影射和雷射都不夠看,他們已把改裝機車當作新世紀風火輪,有台式飊風哈雷族的架勢。



台南市新營區電音三太子表演
偉森攝影 | 數位島嶼

在網路影片上傳的年代,修改、挪用經典戲曲、戲劇和影錄,更是成為大眾消遣歷史、碎化歷史的一個公共場域。華人社會流行穿越古今的歷史劇,其中清代十三皇朝的格格劇最受歡迎。這些歷史劇在劇情大於考據之後,自然出現荒謬化、神怪化、搞怪化的轉變。歷史人物的圖騰意義全被瓦解,常被用來當仿擬笑料。當歷史感消逝,歷史元素的神聖感也褪色。

經典、歷史和傳說在戲劇化的光影世界,從影射到雷射、從螢光到金光,已使今日的「文化三民治」變得街頭巷尾俯拾皆是。只要對經典、歷史和傳說有認知,人人都有機會成為文化三民主義中的射雕英雄。


【作者簡介】

高千惠

研現代藝術史、當代藝術思想與美學論述、策展論述與文化批評。曾客座於美國紐澤西蒙克爾州立大學,台灣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香港浸會大學、高雄師範大學跨 領域藝術研究所,並為香港亞洲文獻庫學術顧問。著有《當代文化藝術澀相》、《當代藝術思路之旅》、《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域閱讀》、《叛逆的捉影》、《藝術,以XX之名》等十餘本書。

 

0 意見:

張貼留言